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,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,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式。为了更好地促进我校作为农村地区学生的全面发展,我们更需要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。“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智能评测与教学精准辅助技术研究”项目研究更是为学校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,现就此项目的具体学校应用实践总结如下:
一、制定项目研究目标
1. 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,提高运用智能教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2. 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,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定制个性化的教学。
3. 打造一个开放、高效的教研环境,鼓励教师进行团队合作和跨校教研学习交流。
二、成立项目研究团队
组长:孟兆新(校长、党支部书记),负责项目总体的规划与指导。
副组长:胥林月(教导主任),负责项目在教研组的具体落实与沟通。
马姗姗(学校项目具体负责人),负责项目在学校具体实施落实以及与上级项目研究沟通反馈。
组员:以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以及教研组长为带头的学校全体老师。
三、项目实施与教研教学相结合
1. 加强项目研究平台的培训使用,2024年11月21日,以各教研组的集体教研为平台,进行教师集中平台使用的培训,并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部分。
2. 示范平台的协同备课与同课异构的共备一节课结合,构建同年级组同学科共研一节课的平台,让在线协同备课成为集体备课的辅助工具。
3. 共建人人一节课、推门听课、校级公开课等在示范平台的展示,通过全体教师将自己上课的视频传入平台,建立校本上课资源库,进行在线听评课。
4. 每人每学期每月至少上传一节自己的上课视频,并进行检课,针对检课报告的数据分析进行个人反思学习,作为集体教研的重要内容。
5. 将示范平台上的参赛活动与学校对老师的评价相结合,积极鼓励每个教师参加示范平台的参赛活动,积极展示自我。
6. 加强项目研究的校级交流,不断与项目研究示范校开展相关的培训与交流,促进项目研究的校级合作,提高项目研究的发展。
四、项目实施与规范教学相结合
我校利用示范平台人人上传一节课,多形态多维度智能检测,人机结合精准诊课。通过示范平台上对整堂课教学基本功与教学特色的分析,包括教学行为分析、教师教态分析、言语表达分析、课堂教学策略、课堂提问分析、师生交互分析、学习指导与教学调控、课堂巡视分析进行数据化精准分析。
数字精准化分析教师行为,如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面镜子,更加准确地规范课堂教学行为。比例化分析教师语言为窗口,注重学生课堂学习思维的发展,更好地指导五有好学堂中的“学有思维”。量化教师在教室的位置与站位,分析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,走进学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。量化教师在教室的位置与站位,分析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,走进学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。
通过对示范平台人机结合的评价打分,作为我校教师教学规范的评价依据。
五、全面做好项目研究保障
1. 政策保障:根据上级关于“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智能评测与教学精准辅助技术研究”项目研究的文件,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政策上的扶持。
2. 资金保障:合理规划和使用学校资金,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。
3. 条件保障:确保学校录播教室的正常使用以及学校相关录像设备的使用,为每个老师录课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。
作为十五个示范学校之一,下一步要再优化项目研究的实施路径,掌握相关平台的操作技能,明确研究项目及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,不断提升项目执行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,确保研究项目顺利推进,从而让该项目研究真正成为促进学校教学教研的辅助帮手,为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精准赋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