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电教研究 > 研究交流
槐荫区AI教学应用案例分享:用智能魔法棒,点“活”生活语文课堂
——以育园学校七年级上册《生物角》一课为例
发布日期:2025-03-25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
一、案例背景

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,人工智能、5G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。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各行各业,同样也推着教育领域迎来新浪潮。在特殊教育领域,人工智能也为特殊教育带来了新契机。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、数据分析能力等,能够精确识别特殊需要儿童的个别差异为其提供个别化的教学计划,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;同时,教师将人工智能运用到课堂中,丰富了教学内容,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课堂内容。我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智力障碍、孤独症、多重障碍等,学情复杂,传统教学模式效果有限,教师教学难度大。为改变教学现状,学校于2024-2025第一学期组织教师参与了AI培训,探索学习了AI在教学中的应用,以下是基于此次培训开展的教学实践案例。

二、案例描述

(一)课文内容描述

《生物角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《生活语文》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,这篇课文以图片展示和文字讲解的形式从整体都局部、从上到下的描述教室内精心布置的生物角,但是本课中“分层结构”“生物特征”“方向位置”等抽象概念,对培智学生来说难以具象化理解,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抽象概念,教师基于AI培训所学知识,运用人工智能,抓住课前、课中、课后三个环节,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制定教学目标,设计教学环节,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,实现“文字可触、语言可感、学习可交互”的教学突破。

(二)班级学情分析

本班共有6名学生,以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为主,其中高功能孤独症学生1名、重度孤独症学生1名、中度智力障碍学生4名。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课堂纪律,个别学生课堂纪律差,有易怒、随意走动的行为。本班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读书写简单的生字,阅读简短的文章,有学习的能力,极少部分同学只会跟读简单的词语,学习能力差。

三、案例过

一)课前准备:精准化教学设计

由于班级每位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、认知水平、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,采用分层教学能够很好地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,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。采用传统的方法对学生制定分层教学目标,主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有限的评估量表对学生进行分层,虽然能够根据大致的分层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制定,但是,难以做到精准的、全面的了解学生各项能力细节,难

以做到针对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调整,同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工作量大,也不能很好地及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目标调整。如何让教师能够更快速,更精准的确定分层教学目标?在进行本节课课堂设计时,巧妙运用大语言模型如:kimi、豆包等分析学生的作业表现、认知能力评估报告、课堂表现等信息,对学生的认知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、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估,并根据评估结果生成分层教学目标大框架,随后继续细化优化教学目标,最终形成个性化教学目标建议,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修改与补充,制定出符合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。基于此,《生物角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:

 

教学目标

分层

A层

B层

C层

 

 

 

 

 

知识与技能

1.朗读课文,理解课文意思。

2.复述生物角分层结构,使用“从上到下”顺序描述物品位置。

1.清晰跟读课文重点句子,矫正发音  

2.配对图文卡(鱼缸→玻璃、绿萝→植物),完成匹配。

1.AI简化短文,强化理解课文核心内容。

2.能够指出老师所说的物品图片。

 

 

过程与方法

通过操作AR虚拟柜子模型,理解“整体到局部”的描写逻辑 

使用分层动画点击探索:点击柜子各层触发对应物品介绍

通过AR虚拟场景激活注意力与学习兴趣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
1.AI辅助下完成迁移任务(描述教室图书角),体验结构化表达的成就感

2.感受学生对生物角的喜爱。

 

1.体会多姿多彩的生物角。

2.感受学生对生物角的喜爱

1.感受学生对生物角的喜爱。

2.体会多姿多彩的生物角。 

 


   (二)课中实施:形象化教学过程

课上,教师借助多种人工智能手段,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。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生物角的高清图片、3D模型,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角的整体布局和物品细节。针对“分层结构”,教师通过互动式课件,以动画形式呈现从生物角整体到各层物品的拆解过程,学生可自主操作,点击各层查看物品信息,加深对分层概念的理解。

在讲解“生物特征”时,引入AI智能识别软件,学生用智能设备拍摄生物角内的动植物,软件即时识别并展示相关生物特征介绍,如植物的生长习性等,将抽象知识具象化。

 

(三)课后延伸:智能化作业布置

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与普通中小学的语文课最大的不同在于,培智学校更注重生活化的学习,让学生能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,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,教师更注重基础性、实用性、趣味性、个体差异性等,因此,传统的语文读写的作业并不能满足培智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,借助人工智能软件发布特色作业,能够满足个性化、针对化的同时也能增加趣味性和丰富性。

本课使用“蜜蜂家校”人工智能软件,依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,为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。对于A组学生,布置拓展性作业:让学生利用AI绘图工具如豆包、Kimi等大语言模型,运用语音转文字功描述自己心中理想的生物角,生成生物角图片,锻炼其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,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连贯性。

  

B组学生则安排巩固性作业:通过希沃白板软件中的图文匹配小游戏,强化对生物角物品及其属性的认知;跟家长一起朗读课文重点句子和锻炼,并利用“bouncy balls”根据小球跳动的频率和高度反应朗读音量的大小,增强朗读趣味性,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。

 

 

C组学生的作业以基础练习为主:观察课本里的生物角插图,在家长协助下用简短词语描述看到照片内容,培养其观察力和语言基础。

、案例反思

本次以《生物角》为教学内容,借助人工智能开展的特殊教育教学实践,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也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。

从成功经验来看,借助大语言模型进行课前分层教学目标制定,极大提升了教学的精准度。通过分析学生多维度学习数据,能为不同层次学生定制适配目标,让教学更具针对性。课中运用多种人工智能手段,如多媒体展示、互动式课件、AI智能识别软件等,有效化解了抽象知识理解难题。像利用3D模型与互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角“分层结构”,借助AI智能识别软件呈现生物特征,使知识变得直观易懂,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。课后借助人工智能软件布置个性化作业,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,在巩固知识的同时,提升了学生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,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。

然而,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。在技术应用方面,部分人工智能工具的操作对学生和教师而言存在一定难度。例如,AR虚拟场景操作复杂,部分学生难以掌握,影响学习体验;教师在整合多种技术资源时,也面临技术衔接不流畅、设备故障等问题,导致教学节奏受影响。此外,人工智能虽能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,但在情感交流方面存在不足。特殊教育学生尤其需要情感关怀,教学中发现技术无法完全替代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,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,技术无法给予像教师那样温暖的鼓励与支持。

综上所述,教师要不断精进人工智能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的同时,也要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,发挥教师在情感引导和心理支持方面的关键作用,使技术与人文关怀有机融合,为特殊教育学生创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,推动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。

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